您现在的位置:查阅2021年六合全年资料 > 学科站点 > 化学 > 正文内容

【地评线】东湖评论:加劲冲刺,决胜脱贫在今朝

作者:admin 来源:未知 更新日期:2020-05-07 浏览次数:

   近日,《求是》杂志全文刊发了习近平总书记2018年2月12日《在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座谈会上的讲话》(以下简称《讲话》)重要文章。

   《讲话》从深刻认识我国脱贫攻坚取得的决定性进展、清醒把握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困难挑战、全面打好脱贫攻坚战等三个角度展开论述,字字珠玑,环环相扣,以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方法论、实践论,为我们打赢脱贫攻坚战阐明了意义、总结了经验、指出了问题、给出了路径。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的精神高度,站在“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历史高度,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把脱贫攻坚摆到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为世界减贫事业贡献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讲话》的刊发,是对“庄严承诺”的一次再宣誓、“两场收官”的一次再鼓劲、“决战决胜”的一次再动员。 这是人类减贫史上的一次“大壮举”。 华夏千年文明史,也是一部摆脱贫困、实现国富民强的奋斗史。 无论是孔子的富民思想,还是屈原的“美政”理念;无论是“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的念兹在兹,还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美好憧憬;无论是“耕者有其田”的行动纲领,还是“无处不均匀,无人不保暖”的政治理想;无数先人对美好生活的声声呼唤响彻历史的星空。

   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1986年国家启动大规模减贫计划后,我国的贫困人口和地区大幅减少。 目前,我国贫困人口从2012年年底的9899万人减到2019年年底的551万人,贫困发生率由%降至%,连续7年每年减贫1000万人以上。 到今年我们完成脱贫攻坚的目标任务,将意味着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全面进入小康社会,意味着我国绝对贫困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意味着我国提前10年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确定的减贫目标,具有伟大的现实意义、历史意义和国际意义。 这是对党执政优势的一次“大彰显”。 脱贫攻坚作为一场必须打赢打好的硬仗,是党向全国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是“五级书记”上下同心,齐抓共管,签下军令状誓死也要坑下的“硬骨头”。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

   只有每一村、每一户、每一人都摆脱贫困,我们进入的小康社会才能谓之“完全”,两场“收官之战”才能谓之“完胜”,实现的第一个百年目标才能谓之“完美”。

   战胜贫困的路上,党带领人民栉风沐雨、初心如昨,不仅证明了“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更让亿万人民共享发展成果,都有基础、有能力去追求向往中的美好生活,体现了党最鲜明的人民性。

   脱贫成果之所以成绩显著,便是得益于党以“六个精准”为方法,以“两不愁三保障”为标准和“后墙”,得益于党集中资金、集中项目、集中措施、集中政策、集中人员,帮助贫困地区和群众办产业、补生态、兴教育、挪穷窝、兜底线,得益于党今后“一摘四不摘”的承诺和担当,体现了党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巨大优势。

   这是提振干部作风的一次“大考验”。 千秋功业,唯在用人。 冬春之交的新冠肺炎疫情,给人民的生命健康和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一定影响。

   在疫情中,我们看到党员干部们在救死扶伤、保障物资、社区服务、捐款捐物中,锤炼了党性,提振了作风。 然而,在疫情过后,面对疫情防控常态化以及复工复产、复商复市、复学复课的考验,我们能否克服疫情不利影响,做好“两个统筹”,顺利夺得脱贫攻坚战的“满堂彩”,归根结底要看干部队伍作风“硬不硬”“强不强”“实不实”,能不能坚持“清晨之问、静夜之思、案无积卷、事不过夜”。 能否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弄虚作假、急躁厌战、消极腐败等问题,直接考验着脱贫工作能否经得起历史和人民的检验。

   能否严把退出关,杜绝数字脱贫、虚假脱贫,则直接考验着脱贫工作的质量和“成色”。 民亦劳止,汔可小康。

   惠此中国,以绥四方。 2020年注定会在时空的长河中镌刻下熠熠生辉的印记,因为祖祖辈辈人的愿景即将在这一刻梦想成真、化为现实。 越到此时,我们越要咬紧牙关、击鼓催征、趁势冲刺,做这个历史性时刻的见证者、参与者和奋斗者。 稿源:荆楚网作者:肖迪。

(责任编辑:admin)
【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