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查阅2020年香港全年资料 > 学科站点 > 语文 > 正文内容

北京:孙中山生命的最后一站

作者:admin 来源:未知 更新日期:2020-06-22 浏览次数:

   本文原载于《国家人文历史》2016年第21期,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1924年11月13日,广州午后灰蒙蒙的天空看上去盈满迷惘,大元帅孙中山启程北上之际,特地登上黄埔岛,与陆军军官学校师生道别。

   孙中山对校长蒋介石说:“我此次赴京,将来能否归来,尚不一定,我年已五十九岁,虽死亦可安心矣。 ”蒋介石十分愕然:“先生这是什么话呀?”孙说:“我当然有感而言……今天看到黄埔学生能忍苦耐劳、努力奋斗如此,必能继承我的革命事业,实行我的主义。 凡人总有一死,如果说两三年前我还不能死,今有学生诸君,可完成我的未竟之志,则可以死矣!”傍晚,孙中山乘坐永丰舰离开黄埔,谁曾想,这一别竟成永诀。

   燕京风云起,“大元帅”受邀北上1924年8月,广州商团与革命政府的矛盾持续扩大,孙中山下令扣留商团通过洋行外购的一批枪械弹药,引起对方极力反弹。

   乱哄哄的时候,皖系军阀、浙江善后督办卢永祥向孙中山发出了求助。

   原来,直系阵营的江苏督军齐燮元和闽粤边防督办孙传芳觊觎上海、浙江地盘,合谋图浙,东南地区战云密布。

   孙中山虽已实行“联俄容共”政策,但亦不放弃以往“联军阀以倒军阀”的策略,很快在粤北韶关集结兵力,准备兴师北伐。

   再说第一次直奉战争时期,孙就和奉、皖两系建立了“反直三角联盟”,怎么说都不能按兵不动吧。 江浙之战持续月余,最终以卢永祥失败收场,期间又引发了更大规模的第二次直奉战争,奉系张作霖挥师入关,大有逐鹿中原之势。 双方打得难分胜负,直系“讨逆军”第三军总司令冯玉祥从热河率部回京,突然发动政变,迫使通过贿选当上总统的曹锟下令罢兵、免去吴佩孚本兼各职。

   10月25日,冯玉祥、胡景翼、孙岳等人在北苑召开军政会议,达成几点共识:组织国民军;电请孙中山北上共商国是;成立摄政内阁代行中枢政务;邀请段祺瑞利用声望先罩住各方。

   不久,直军全线崩溃,吴佩孚亡命湖北。

   冯玉祥一不做二不休,通过摄政内阁修改清室“优待条件”,下令京畿警卫司令鹿钟麟驱逐溥仪出宫。

   国民党人素来重视冯玉祥,孙中山曾经盛赞冯是“爱国军人模范”,“做北方革命事业的唯一适当人才”。

   冯自己在解释政变原因时也说:“这么多年以来,不断地和国民党朋友往还,中山先生把他手写的建国大纲命孔庸之先生送给我,使我看了,对革命建国的憧憬,益加具体化,而信心益加坚强。

   眼看第二次直奉战争的爆发一天天接近,我势必相机推倒曹、吴,缩短这一祸国殃民的战争。

   ”实际上,冯玉祥发动政变的动机很复杂,主要还是吴佩孚处处排挤、刁难,以至于水火不相容。

   消息传来,孙中山大喜过望,认为“现今中国正遭遇即将迈上统一路途之重大时机”,立刻电贺冯玉祥等人“义旗事举,大憝肃清,诸兄功在国家,同深庆幸。 建设大计,丞欲决定,拟即北上,与诸兄晤商。 ”很多人担心“北方时局动荡,形势险恶”,不赞成孙中山贸然动身,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讨论决定“离粤北上宣言为统一中国,先往上海发表主张,如北方能同意,然后与之合作”。 11月10日,《北上宣言》出台,概括起来就是两项政治诉求,一是召开国民会议,一是废除不平等条约。 17日,孙中山偕宋庆龄等抵达上海,段祺瑞隔空回应,声称要在一个月内召集善后会议,三个月内召集国民代表会议。 革命阵营一时议论纷纷,前期派往日本联络朝野的李烈钧奉命返国,孙中山说:“段祺瑞约我赴北京,现正待启行,而诸友意见不一,你觉得我应该怎么办?”李烈钧答道:“日本老友甚多,如头山满、犬养毅、白浪滔天(宫崎寅藏)等人,与总理素有交往,不如取道日本北上,先和他们晤谈一下吧。

   ”孙中山到达日本后,多次发表讲话,希望日本帮助中国废除不平等条约,莫做“西方霸道的鹰犬”。

   然而日本政府反应冷淡,倒是“临时执政”段祺瑞派去的代表受到热情接待。 12月4日,孙中山从日本乘船抵达天津,各界民众一万多人夹道欢迎,但孙腹部剧痛,面色苍白,只好直接至张园行馆休息。

   汪精卫出面宣读了一份书面谈话,大体说明三点:孙先生取道日本时曾忠告彼国朝野,应取消二十一条及一切不合理的优先权;孙先生在天津休息几天即去北京,此行并无权位观念,完全是为了促进召开国民会议;孙先生对国民军驱逐清室的举动相当满意。

   段祺瑞派许世英到津迎接,告以临时政府打算“尊重条约,外崇国信”,不过激地反对列强。

   孙中山听闻后对此大为气愤:“我在外面要废除不平等条约,你们想升官发财,怕外国人,又何必来欢迎我!”不过气归气,孙中山第二天还是客气地给段祺瑞发了一电:“昨午抵津,承派许俊人先生代表欢迎,无任感谢,本拟七日晨入京,惟因途中受寒,肝胃疼痛,医嘱静养三两日,一俟病愈,即行首途。

   先此陈谢,诸维鉴察。

   ”。

(责任编辑:admin)
【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