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查阅2020年香港全年资料 > 教育科研 > 教师讲座 > 正文内容

首都帮“薯都”农民挺起了“腰杆”

作者:admin 来源:未知 更新日期:2020-06-22 浏览次数:

   原标题:首都帮“薯都”农民挺起了“腰杆”“现在种洋芋可不用犯愁了。 ”40多岁的胡国柱是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察哈尔右翼前旗望爱村的种地大户,说起种地,他滔滔不绝地讲起了自己的种地经历。

   6年前,胡国柱从邻近的旗县来到望爱村,通过土地流转租下600亩旱田,种起了马铃薯。

   乌兰察布市气候冷凉、土地贫瘠,生态环境脆弱,粮食产量低而不稳,深度贫困人口一度占内蒙古的%。

   而独特的气候和土壤条件却成就了业界公认的马铃薯产业黄金带,目前,乌兰察布市每年鲜薯总产量约450万吨,被誉为“中国薯都”。

   6月中旬,记者一行从北京出发,乘坐1个多小时高铁到达乌兰察布市后,转乘汽车前往望爱村。 刚下国道,起伏的山丘上,漫山遍野的马铃薯嫩芽随风摇曳,黑色滴灌管道四通八达。

   记者见到胡国柱时,皮肤黝黑的他正在地头的简易房前收拾大型农用机械。

   “农民种地原来没什么保障,丰收了没销路,不丰收没产量,咋种都是亏。 ”胡国柱回忆当初、感慨万分,“如果没有来自北京的帮扶,我怕是早就出去打工了。 ”近年来,随着京蒙对口帮扶的不断深入,如何让贫困群众稳定脱贫成为来自北京对口帮扶干部的首要工作。 2016年,在北京挂职干部的大力引荐下,来自北京的凯达恒业农业技术开发有限公司落户乌兰察布市京蒙合作产业园,围绕马铃薯做起了文章。 在园区内的凯达公司,记者看到300多米长的生产线上,智能化、自动化装备琳琅满目,一排排低温油浴设备上还贴有各村的名字。 北京市挂职干部、察哈尔右翼前旗副旗长卫问童说,2019年北京市投入京蒙帮扶资金2960万元购买油浴设备作为30个当地贫困村的资产托管,每年分红300多万元用于贫困村集体经济。 一手“扶”住了当地的龙头企业,一手“托”起了当地最困难的贫困户。

   早在2013年,京蒙合作产业园就已获批成立,目前已成为承接非首都功能疏解和京津冀产业转移示范园区,2019年工业总产值163亿元,共181家企业落地生根。 “从首都来到‘薯都’,两地资源优势实现互补。

   ”内蒙古薯都凯达公司副总经理王国平说,目前凯达一期薯条加工厂已投产运营,去年收购马铃薯7万吨,截至去年底共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4343人。

   从前的“土蛋蛋”变成了如今的“金蛋蛋”。

   “现在手里有了凯达的大订单,舍得浇水、舍得除草、舍得花钱。

   ”胡国柱说,今年他与凯达公司签订一级种薯培育基地订单,以每斤元保护价收购,公司还派技术人员下地指导。 “播种、浇水、施肥全部上了机械,种地比以前精细多了。

   ”望爱村党支部书记孟铎说,像胡国柱这样的种植大户,不仅带来了土地租金收益,更能促进贫困户就业,村民在本地打工每天能赚150元左右。

   “切洋芋块一天100块,今年光切洋芋块就赚了3600块。 ”村民段秀珍给记者算了她家的账单。

   虽然脱贫了,但是65岁的段秀珍已经干不了重体力活。 “原来穷得没办法、没本事,才在家种地,如今在家种洋芋都发了财。 ”“产业帮扶重在因地制宜。

   ”北京市挂职干部、乌兰察布市副市长郑晓博说,产业扶贫一端连着市场、一端连着贫困户,如何实现优势互补、双方共赢,关键在于让引进来的企业能落地、能发展、能带动。 2019年,乌兰察布市曾经的8个国家级贫困旗县共引导35家北京企业落地,落实投资额亿元;双方共建产业园区11个,截至去年入园企业184家,落实投资亿元。

   有订单、有劳力、有技术……有了全方位的保障后,今年胡国柱一口气购入土豆播种机、收割机、拖拉机等6台新型农用机械。 “以前都是没本事的人才留在村里种地,现在咱种地都是‘挺着腰杆’种!”(记者陈旭、李放、勿日汗)(责编:许心怡、崔元苑)。

(责任编辑:admin)
【字体: